稍微回顾一下家里服务器的进化过程。

阶段1:6年前的SONY笔记本,P4M 1.8GHz,1G内存,USB口上插了一个硬盘盒。系统是Debian,因为散热不好,经常挂掉。就用来挂个BT。

最后这台电脑终于顶不住7×24的压力,挂了。

NIKON D40 35mm F2 1/100s ISO800

阶段2:学校淘汰下来的旧电脑,P4双核2.0GHz,1G内存,USB插了2个硬盘盒,2T+1.5T×2 = 5T。系统没变。这是当时画的家里网络的示意图。

当时基本实现了现在家里网络的雏形,服务器下载,电脑连电视播放视频,用ssh和vnc进行控制。

阶段3:整机全部升级,Celeron E3400 2.6GHz,2G内存,硬盘全部内置SATA2,1T + 2T×3 + 1.5T×2 = 10T的存储。读写速度也大幅提高了(相对于原来的USB硬盘盒)。CPU的提升也让实时transcoding变得可行,可以跑起来airvideo server这样的服务,iPad得到了充分的利用。而台式机通过HDMI线连到Speaker再连到电视,直接passthru AC3和DTS的音频,高清电影看起来也爽多了……

NIKON D90 40mm F8 1/60s ISO200
NIKON D90 30mm F2.8 1/60s ISO200

下面继续怎么折腾呢?……